天下足球网

图片

|
|
|
|
|
|
|
|

媒体师大

安徽青年报:安庆师范大学双创团队: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发布单位: 发布日期:2024-10-30
分享到:

编者按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深感自豪,深受鼓舞。把握科技发展前沿,以赛促学,用真才实学来服务人民正是我们创业的初衷。”安庆师范大学“茯苓菌团”团队负责人李嘉瑛和小伙伴们第一时间学习了回信精神,直言“我们都是收信人”。

在安庆师范大学,有多支像“茯苓菌团”这样的创新创业队伍。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他们以“学以致用,研以促用”作为奋斗方向,坚持从课堂学习中来,到创新实践中去,用自己的创新创造书写灿烂的青春华章。

安庆师范大学双创团队

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混合松木杂屑、称量调配试剂、高压蒸汽灭菌……10月16日,李嘉瑛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实验室,准备着当天的实验工作。

团队自2020年成立至今,陆续攻关研发了袋料培植、压缩棒培植等4种新型茯苓栽培模式,创建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实验基地,助力惠农新模式;项目累计带动新增就业400余人,间接带动岳西县相关从业人员2万余人,为企业和农户增收2000万元。4年来,团队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科研“接力棒”仍在接续传递。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持科技打头阵,才能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李嘉瑛回忆道,在创新创业这条道路上,团队经历了很多难题,在不断的“升级打怪”中助力地方发展。

在乡村振兴中贡献“青年智慧”

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与茯苓结缘源自一场“上门求助”。传统茯苓种植方式主要依靠松木提供养分,当时,岳西县种植茯苓的农户大多采用砍伐松木的方式来培植茯苓,此举影响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为促进当地茯苓产业持续发展,2020年,安徽西农药业生物公司来到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寻求技术帮助。在这一背景下,该学院科研团队“茯苓菌团”与该公司合作,成立科技服务平台——安徽岳西茯苓科技小院,共同探索产业升级的新路径,守护革命老区致富路。

四年来,团队成员不忘初心,持续为岳西县茯苓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探索创新。截至目前,团队已攻关研发了茯苓液体发酵和袋料培植、压缩棒培植、半覆土培植、引苓接木等四种新型茯苓栽培模式,有效避免了传统伐木种植方式造成的环境破坏等弊端,真正做到将实验室研究成果“送”入百姓家,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为革命老区致富提供了“新农具”。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作为团队的初创人员,安庆师范大学生态学2023级研究生李嘉瑛与团队共同成长。“大三时,我跟着团队到岳西县进行实地考察。看到光秃秃的山林,感到特别揪心,那时才真正意识到茯苓传统种植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她坦言。

今年暑假,她再次带领团队前往岳西县进行调研,看到印象中的那片山林已经重焕生机,这巨大的转变令她惊喜不已。她深知,这是科技创新赋能茯苓种植产业带来的成果。“通过这几年接续地攻克技术难关,农民实现增收,扬起了笑脸,我们看到了努力的意义。未来我们会继续学习和探索,提高科研能力,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我们的‘青年智慧’”。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事农业是我的理想,读研也是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务农。”36岁的安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侯振林感慨,“看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更加相信科技和土地的力量,农村早已不再贫穷落后,乡村广阔的土地上‘新农人’大有可为。”

2017年,侯振林开始尝试养殖蚯蚓。他发现,蚯蚓养殖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养殖蚯蚓不仅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然而,借助传统的养殖方法,侯振林的经营始终不温不火。为了探究更先进、更环保的养殖技术,学习更科学的生产和经营知识,侯振林决定深造。2021年,他以全专业第一名考取了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如今,曾经困扰他的技术难题通过学习研究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该校“益农丰莓”团队以侯振林创立的合肥惠尔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利用蚯蚓粪有机肥,辅以蛭石、稻壳等材料精心复配,经过数百次实验成功研发出草莓专用基质,对草莓增质增产效果显著。

团队成员前往长丰县实地考察时,虽然遇到了基质效果未达到预期的问题,但他们从实验室经验中汲取灵感,引入天下足球网:隔离技术,提出袋装基质栽培解决方案,再次实地应用后成功达到预期目标,还计划成立公司吸引天下足球网青年学生加入,为长丰县草莓产业注入新活力。

“食遗撷华”团队帮助非遗食品拓宽市场

在传承非遗文化中坚守初心

在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有这样一位创业学生。14岁时凭借兴趣成立汉服网店,从进货补货、设计汉服到售出汉服,全由自己打理,肩负起“老板”重任的同时还要兼顾中学繁忙的课业。她就是刘童童。

2016年9月,刘童童考入安庆师范大学。经过三年历练,她在安庆市正式成立了汉服工作室,并在深圳市申请注册公司,17岁的她和自己的汉服事业逐渐走向了成熟。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公司发展方向”。刘童童说,八年的创业之路,公司始终致力于将中华文化精髓与现代流行元素巧妙融合,不断推进技术革新,将当代先进科技应用于传统织物的织造工艺中,深入挖掘并融合当代审美趋势。“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深化融合与创新的进程,将美丽的中华服饰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五湖四海”。

在2024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安庆师范大学市场营销(专升本)专业2023级学生王军琪带领的“食遗撷华”团队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团队致力于打造“新型咨询+全渠道”运营服务,通过产品创新、品牌升级、渠道更新等方式帮助非遗食品企业转型,同时针对不同非遗食品企业发展内容开展不同类型的咨询和升级服务。

自2022年开始,团队创新运用“非遗食品+文创+全渠道服务”新模式,帮助非遗食品企业老石家百草梨膏糖实现两年内营业额突破500万元的目标,成功扭亏为盈。目前,团队已和六家非遗食品企业合作,继续深入探索非遗食品企业转型新型服务模式,拓宽非遗食品市场,打造服务行业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着我们要以严谨的态度、执着的追求和无畏的勇气去探索未知、攻克难题”。王军琪说,科技创新不仅是保护和传承非遗食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其焕发新生、走向世界的关键力量。

在火热实践中挺膺担当

近年来,安庆师范大学各学院的创新创业队伍在各专业领域大放异彩:自主研发管道智能检测机器人,通过缺陷检测和识别等核心技术,为城市管道“把脉问诊”;志愿科普团队深入山区、革命老区,开展科普公益服务,为山区儿童种下科学梦想的种子……

该校“突飞‘虻’进”团队聚焦鸡粪处理难题,在创业最初尝试使用三相固渣处理策略,但并未获得理想效果,后来转变思路利用昆虫进行资源转化,最终发现黑水虻可作为处理鸡粪的得力助手。然而在实践基地又遇到了新挑战,团队成员集思广益,与电子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学生合作,成功研发出黑水虻自动筛分机与幼虫收集器,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学习和实践中弘扬科学精神,提高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环境工程专业2022级(2)班学生洪炜说。

青年学子在创业赛道奔跑的背后是学校保驾护航。安庆师范大学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学生科研事业,专门出台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研创新平台向本科人才开放的长效机制,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师生参与科技创新,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在这些措施推动下,该校青年学子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2020年以来,学校师生科研团队获得国家级奖励80余项、省级奖励230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0余项、省级项目500余项。学校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健全科研激励机制,为培养天下足球网高素质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茯苓菌团”团队在田间调研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刘子阳、马士蕊、张淑慧采写

□本版配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安徽青年报】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2404&CurrSid=23416&newsid=66895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